非遗新闻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非遗保护>>非遗新闻
梧州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出炉
发布时间:2014年06月27日 点击次数:3605次


    豆腐渣、纸包鸡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入选

    本报讯 (记者 高云 通讯员 叶羽脉) 6月26日,梧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炉。本次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传统技艺、民俗节庆术等18项。

    完善本地非遗技艺传承保护

    本次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:梧州豆腐渣制作技艺、梧州纸包鸡制作技艺、梧州粤剧、南派把子、粤剧脸谱、三尊出会、八音、倒水酸肉制作技艺、采茶剧、龙圩猪油饼制作技艺、岑溪豆腐酿制作技艺、岑溪盘古诞、石桥花炮节、大寨民间欢乐节、京南米粉制作技艺、花鹿舞、藤县元宵歌、潘公平跌打还魂丸等18项。

    据了解,梧州市已分别于2007年、2010年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,共计27项,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。

    8年来,梧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评审,已开始由粗向精、由量向质转变,民众非遗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。记者发现,此次公布的名单中,梧州市内三城区共计10个项目申报成功,打破过往市区非遗项目少的尴尬局面,进一步拓宽了梧州市非遗申报的涉及面,使本地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逐步走向完善。

    传统手工技艺入选非遗项目

    据悉,此次入选的18项梧州市非遗项目,传统手工技艺共6项,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。传统手工技艺纷纷入选非遗项目,显示了有关部门对传统手工文化的重视,而一些传统美食更因为给市民带来了舌尖的快乐而日渐风靡。

    苍梧县文化馆馆长陈小敏介绍,京南米粉是在晚清至民国初期,京南镇的当地群众用大米加工制作而成的米粉。初期制作米粉始于家庭小户,后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,出现了小型米粉制作坊。京南米粉具有色泽光亮、柔韧耐煮、幼滑爽口的特点,制作工艺考究:首先将大米洗净、浸泡一定时间,再将浸泡软的米打成糨糊状,接着将米糊煮开挑起米皮,铡成条状,挂在竹竿上晾晒干,最后按一定量打包而成。

    长洲区科技文化体育局局长岑锦萍介绍,酸肉历史悠久,相传是明代中期全国大移民时,倒水人的祖先来到当地,为了方便保存肉食,得到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帮助,传授了一些他们的酸肉泡制做法,然后代代相传。其实,酸肉是一种独特的食肉方法,即用生鲜猪肉用炒熟米粉腌制成酸肉,味道鲜美独特。一直沿袭到现在,已成为当地家家户户,以及饭店、招待所常备待客的地方风味菜。(信息来源:梧州日报)